子宮內膜異位症( Endomet riosis ,EMT) ,是由有生長能力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下子宮腔內膜以外的部位,並引起一系列相應的症狀和體徵。中醫對EMT 無具體病名,治療散在于痛經、癥瘕(腫瘤)、不孕等范疇。現將臨床辨証治療體會探討如下,與同道們商榷。

1.病因病機瘀虛為關鍵
EMT 的主要症狀是痛經、月經失調和不孕。其病機主要體現為有所不通。不論是氣滯血瘀、寒凝、痰濕、濕熱,還是氣血虛弱、肝腎虧虛,均可產生氣血
營運不暢,沖任失調,產生“離經之血”,積聚為瘀,形成瘕,導致不通則痛,“久病多虛”,疼痛日久耗傷氣血,則氣虛無力推展,致血瘀加重。故血瘀氣虛是本病病機之關鍵。其氣滯血瘀者,多原素性抑郁,經期或經期前后複傷于情志,肝氣更為拂郁,郁則氣滯,氣滯則血亦瘀滯,血海氣機不利,經血營運不暢,發為痛經。寒凝、痰濕、濕熱等客于沖任、胞中,以致經血凝滯不暢,留聚而痛;氣血虛、肝腎虧虛者沖任氣血虛少,精血更虛,血虛營運不暢,瘀而作痛。痛經日久又加重血瘀、氣虛,如此循環往複,致使經血不循血脈而為“離經之血”,積聚成為瘀血,形成瘕。至於已婚者,則由於瘀血阻滯胞脈,精卵相遇受障而致不孕。

2.論治唯辨証重益氣活血化瘀
辨証論治,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是中國醫學的精髓。因此,在中醫在醫治任何疾病時應無病不辨証。對于EMT 亦同樣,臨床治療時分為血瘀型、氣滯血瘀型、寒凝血瘀型、熱郁血瘀型、痰阻血瘀型、氣虛血瘀型、腎虛血瘀型等。治法上,宗《內經》“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血瘀者活血化瘀,氣滯血瘀者行氣化瘀,寒凝血瘀者溫經化瘀,熱郁血瘀者涼血化瘀,痰阻血瘀者消痰化瘀,氣虛血瘀者益氣化瘀,腎虛血瘀者益腎化瘀。此外,尚須注意到“氣虛”在整個病變過程中的作用,故益氣化瘀應貫穿于各治法中。

具體來說,臨床証見顏面有瘀斑,經行腹痛,量少色暗或有血塊,不孕,肛門墜痛,盆腔腫瘤,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弦,辨証為血瘀型,治以活血調經,化瘀止痛。方以桃紅四物湯加減;

經前下腹兩側脹痛,乳房脹痛,肛門墜痛,性交後加重不適,經行小腹墜脹疼痛劇烈,按之仍痛,腰骨酸痛,痛引大腿內側,經血下行不暢,不孕,骨盆腔腫瘤或結節,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弦,辨証為氣滯血瘀型,治以理氣活血,化瘀消瘕。方以膈下逐瘀湯加減;

經期少腹冷痛,喜熱敷,得熱則痛減,形寒畏冷,頭暈欲嘔。舌質淡滯,脈細,辨証為寒凝血瘀型,治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方以少腹逐瘀湯加減;經前與經期發熱達38 ℃ 以上,下腹疼痛部位喜冷拒按,口渴喜飲,煩躁,便秘,腰酸脹,泛惡乏力,月經量多,色黯紅有塊,不孕,盆腔內有包塊或結節。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或弦數,辨証為熱郁血瘀型,治以涼血活血,化瘀消瘤,方以戴德英痛經方(紅藤、敗醬草、牡丹皮、赤芍、丹參、莪術、製軍、夏枯草、牡蠣、延胡索、川楝子) 加減;

經前或經行下腹疼痛拒按,經后痛止,平時帶多,胸脘痞滿,骨盆腔內有結節或巧克力囊腫,舌苔薄膩舌質黯紫,脈弦滑,辨証為痰阻血瘀型,治以化瘀消痰,軟堅散結,方以鱉甲散結方加減;

下腹疼痛部位喜按喜溫,伴頭暈目眩,神疲乏力,肛墜后重,大便溏薄,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脈細軟無力,治以益氣行氣,活血化瘀,方以黃耆建中湯合附子理中湯加血竭、乳香、沒藥等;

腰酸少腹重墜,經前特別嚴重者,經來酸痛稍減,經量較多,有時量少淋漓不淨,頭暈乏力,腰膝酸軟,不孕,骨盆腔內有結節或包塊,舌苔薄、舌質黯,脈細沉,辨証為腎虛血瘀型,治以益腎化瘀,活血調經,方以益腎活血湯加減。

在靈活運用辨証論治的基礎上,還要遵從通則不痛,久病多虛的原則,對各種類型的EMT ,無論是實證還是虛証,治療中都加入益氣活血化瘀之品。常用人參、黃耆、白朮、黨參、太子參、升麻、柴胡、當歸、川芎、丹參、赤芍、延胡索、乳香、沒藥、血竭、三棱、莪朮、蒲黃、五靈脂等。用之于臨床,常獲顯效。

3.治療分週期及女性生理特點
治療EMT 採用週期性治療,即結合月經週期不同的時間階段,在辨証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治療措施。月經后期加用補法(益氣養血、或益氣養肝腎、或益氣健脾) ,治療7 天左右;月經中期加用補法和活血法,在經后期用藥的基礎上稍酌加活血化瘀、補腎之品,治療7 天左右;月經前期重用補腎溫陽、活血化瘀之品。使中醫週期用藥與女性的卵巢週期變化相同步,則可提升療效。以上的論訴不能取代中醫師的臨床診斷,有病應請合格中醫師作正確之診斷後用藥比較安全(摘自吳龍源醫師網站)。

諮詢專線:886-2-2826-4071#310 ∣ 傳真:886-2-2823-4326 ∣ 郵政劃撥帳號:19122421 ∣ eMail:ctmd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