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處:中國醫藥研究叢刊

出版年度:中華民國9812 28

作  者:陳旺全

單  位: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

 

胃癌之中西醫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主醫師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

 

   

 

     雖然隨著經濟的發展,飲食習慣的改變及環境衛生的改善,近年來胃癌的發生率有下降的趨勢,但胃癌仍是全世界僅次於肺癌的常見癌症,也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五位,因此胃癌仍是全世界及台灣好發且高死亡率的疾病。從公共衛生觀點而言,胃癌有兩點格外引人注目:其一為環境因子在胃癌的發生中扮演吃重的角色,改善這些因子,的確可以降低胃癌的發生,而達到初級預防的效果;其二為早期診斷可提高胃癌治療的成績,五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是次級預防成功的典範,再說傳統中醫學的防治也逐漸受到全世界醫學專家的肯定,未來防治胃癌的方法,中醫藥是不可或缺的途徑。

 

關鍵詞: 胃癌中西醫

 

 

 

 

 

 

 

 

 

 

 

   

最近許多研究發現,利用中醫藥治療胃癌的療效已逐漸獲得證實,未來對於人類罹患胃癌之療效對策,中西醫之合作治療將會突顯更明顯的效果。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上消化道鋇劑攝影、光纖內視鏡、電子內視鏡相繼問世,使得胃腸疾病之正確診斷能力大為提高。然而要依賴內視鏡檢查作為篩檢胃癌的工具不但費時、費力,受檢者接受意願也不高,實際效果也有限。其他的非侵襲性檢查,例如測定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都未能有較好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可作為篩檢工具。因此,要控制胃癌只有從預防其發生著手,因此鑑別胃癌的高危險因子及流行病學調查就格位重要。近年來有關胃的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飲食因子、宿主易感性(host susceptibility)、胃蛋白酵素(pepsinogen-PG)、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NSAID)與胃癌的相關性受各國醫者重視,我們應努力了解國人胃癌之高危險因子、胃癌病人之臨床徵像,及胃癌病人生物檢體之特徵,藉此可建立一套新而有效的篩檢計畫,從高危險群的國人當中,早期診斷出胃癌的病例,以提高存活率。

 

   

流行病學

罹患率

    20世紀初期,全世界的胃癌發生即有下降的趨勢,但是在亞洲的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中南美、俄羅斯,及歐洲的葡萄牙,胃癌皆屬常見的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在歐美發現雖然胃癌整體發生率下降,但位於賁門部的胃癌及食道下端腺癌卻反而增加,台灣是似乎也有此趨勢,值得進一步觀察。

死亡率

    目前台灣地區胃癌死亡率已進一步下降至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五位,次於肝癌、肺癌、大腸直腸癌及女性乳癌。

地域分布

    台灣的東北部及東部山區鄉鎮是胃癌高死亡率地區,前者包括台北、基隆,可能是因為大都會區診斷工具完善,而後者則歸諸於山地同胞酗酒的盛行和傳統的飲食習慣。至於客家鄉鎮,則是死亡率最低的區城,原因不得而知。

年齡及性別

    不管在哪個年代,胃癌之男女比率皆維持在男大於女,可能是男性較易暴露於環境中的危險因子,或是女性攝取較多保護性食物所致。而年齡別死亡率或發生率皆發現在45歲以上,曲線突增,此意謂胃癌需要較長的誘發期及連續性的暴露於環境中的危險因子。一般50~70歲為最好發年齡,但在小於40歲的胃癌中,女性與男性案例接近或更多,且此群以浸潤型胃癌為主。

危險因子

    可能的危險因子包括環境及遺傳兩方面。其中在遺傳因素方面,國外研究發現部分胃癌有家族性聚集的現象,最有名的是拿破崙家族和紐西蘭的毛利族,其遺傳法則遵循自體顯性遺傳。而血親有胃癌者,得胃癌之危險性為血親無胃癌者的2倍,有家族史者約佔全部胃癌的5~10%。一些特定的癌症症候群,如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家族性腺性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佩傑氏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李-富曼氏症候群(Li-Fraumeni syndrome)等,得到胃癌的機會也較常人高。

    除了前述有名的家族及特定的症候群外,大多數胃癌的產生可能是與環境中的危險因子暴露過多或保護因子不足有關,藉由胃癌的地區個別變異(geographical differences)長期之下降趨勢(secular trends),和遷徙研究(immigrant study)得到佐證。目前資料顯示環境中的飲食因子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些以病案對照的研究也發現抽菸、喝酒、醃或鹽製肉類、醺烤的食物及發酵的豆類和胃癌發生成正相關,而食用新鮮蔬果及服用NSAID則呈現負相關。幽門螺旋桿菌是除了飲食因子外,最近廣受矚目的胃癌危險因子。

    目前也有動物模式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致胃癌,而且有一些以治療幽門螺旋桿菌來預防人類胃癌的初步報告發現,只要患者尚未有明顯胃黏膜萎縮及腸性化生,則去除感染有利於胃癌的預防(1)

病理學

    就病理學而言,胃癌並非單一疾病,除了微觀變化的複雜性外,以位置而言,胃可分為賁門、底部、體部和竇部,其中越接近賁門部的胃癌有很多特色明顯異於竇部胃癌。

巨觀變化

    胃癌外觀型態的分類以Borrmann的四型分法最為人所知,分別是廣基底性的隆起性腫瘤(第一型)、境界明顯的潰瘍性癌(第二型);周提不完整的潰瘍性癌(第三型)以及瀰漫浸潤性胃癌(第四型),此分法主要是針對進行胃癌而言,台灣的報告以第三型最多,約佔45%,其次為第二型,兩者合起來約佔70%,最少者為第一型。1962年日本消化器內視鏡學會把癌細胞只侵犯到胃璧黏膜層或黏膜下層者,不管其淋巴腺有無轉移,定義為早期胃癌。其外觀分為三型,分別是隆起型(Ⅰ)、表面型(Ⅱ)、及凹陷型(Ⅲ),而表面型在細分為表面隆起型(Ⅱa)、表面平坦型(Ⅱb),以及表面凹陷型(Ⅱc)。早期胃癌好發位置和進行性胃癌一樣以胃竇部最常見,其次為胃角部,最少見的為賁門部。

顯微變化

    胃黏膜的構造非常複雜,至少含三種腺體及六種細胞,胃癌可能由多個腺體所產生,而在同一腫瘤也可見到不同的組織型態及生長方式,更增加其分類的複雜性。目前的分法中,WHO依細胞的型態為主,分為管狀型、乳突型、黏液型及指環細胞型,屬於傳統分類,一致性最高,但對流行病學的研究沒有幫助,國內的報告以管狀型最多,其次為指環細胞癌。另外學者Lauren則把胃癌分為腸道型及瀰漫型,前者類似大腸癌,有良好的腺體形成,而且周圍的胃黏膜易伴有腸型化生及萎縮性胃炎,腫瘤的邊緣較清楚;而瀰漫性胃癌,大多數為單獨的細胞或小堆樣細胞躲在一起,而且其腫瘤浸潤漫緣不清楚。此分法的缺點是有14%不能歸類,且一致性較差,但是和流行病學的研究關係密切。通常在高危險群地區的胃癌,其腸道型多於瀰漫型,然而在西方國家和台灣的最近一些研究卻發現瀰漫型對腸道型的比例有逐漸增加的現象,進一步分析顯示瀰漫型胃癌平均年齡較腸道型輕,女性和A型血型不少,較多腹膜轉移(2)

    除了腺癌之外,有少數屬於胃癌腺鱗狀上皮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此類診斷必須先排除食道或其他上皮癌轉移的可能性,目前認為鱗狀上皮的來源可能是由化生而來,此變型淋巴及血管浸潤比例較傳統腺癌為高,故預後更差。另外有少數胃癌屬於淋巴上皮腺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此類胃癌少有淋巴轉移,預後佳,可能與EB病毒感染有關。此外有些胃癌分泌黏液,此種黏液型胃癌(mucinous carcinoma)有些可形成所謂的指環細胞(signet ring cell),因診斷時常有漿膜侵犯及較高的期別,故預後較一般差(3)

淋巴腺及血行轉移

    一般而言,淋巴腺轉移的比例和腫瘤侵犯的深度有關,如早期胃癌若只侵犯至黏膜層,淋巴腺轉移不到5%,若侵犯至黏膜下層,則增至20%左右,而一旦癌細胞侵犯至肌肉層變成所謂的肌層癌(Pm cancer),則淋巴腺轉移率提升到40%以上;至於一般的進行性胃癌,則各家報告皆在60~70%以上。

    血型轉移以至肝臟為主,若只有單一轉移,因為台灣為肝細胞癌高發生率地區,因此必須和胃癌合併肝細胞癌作鑑別診斷。

侵犯十二指腸

    造成十二指腸侵犯的原因主要是胃的黏膜下淋巴循環可與十二指腸交通,因此透過此管道而轉移至十二指腸,不過轉移之腸徑通常在1-2公分,很少超過3公分。

 

臨床表現

臨床症候

    胃為腹腔內中空的器官,早期幾乎不會有症狀,即使到晚期,症狀也是模糊且不具特異性,國內外的報告皆以上腹痛為主要症狀,約佔80~90%,其餘常見的表現是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嘔吐、解黑便等等,約佔50~60%;病人理學檢查幾乎正常,偶而可見貧血,腹部摸到腫塊的比例小於10%。至於早期胃癌的病人,其症狀更輕,屬於凹陷型者較易有上腹痛的表現,原因可能是潰瘍引起的疼痛。

 

特殊表現

一、賁門癌

胃賁門癌的比例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除了位置上的特殊外,其臨床症狀甚至淋巴腺轉移都和其他部位的胃癌相異趣,有時病人會出現吞嚥困難,甚至引起續發性食道弛張的病案。其胸部X光上,可見到胃腫塊,此種病人胃氣泡形狀很多為不規則。

二、皮革胃腺癌的瀰漫性鈣化

    硬化癌或稱皮革胃癌,約佔腺癌7~10%,一般預後相當差。國內有報告做腹部X光有時可發現大量的斑點鈣化,沿著胃大彎和小彎分散在變厚的胃璧內,相當少見但頗具特色,很容易由簡單的放射線檢查即得到正確的診斷。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內視鏡切片無法取得皮革胃腺癌之癌細胞作診斷,此時必須輔以消化道攝影來診斷。

三、胃腺癌與十二指腸潰瘍

    目前有瑞典及日本兩項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有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較部會發生胃癌。由於十二指腸潰瘍和胃癌皆以上腹部不適為主要表現,而且皆和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因此仍有少數過去十二指腸潰瘍病史的患者,若有新症狀發生,或是有其他胃癌的危險因子存在,仍無法只憑十二指腸潰瘍病史即完全排除胃癌之存在。

四、年輕人的胃癌

    胃癌之好發年齡在50-70歲,40歲以下的胃癌比例較低。由於年紀不大,易忽略胃癌的可能性,將進1/3病人是超過一年才得到正確診斷。此群病人女多於男,症狀以上腹痛為主,屬於Borrmann 34型者多,也有一些位於賁門的病例,細胞分化有1/3屬分化不良型,因此整體而言預後不佳。但是若能早期診斷,在未到末期前接受手術,則和其他年紀之胃癌並無差別。至於小孩子的胃癌,臨床表現和大人相差不多,組織學上大多為分化不良之腺癌或黏液性腺癌,值得注意的是它常併存伽瑪球蛋白低血症。

五、多發性胃癌

    胃癌大多以單發性病灶出現,然而在同一個胃內有兩個以上各自獨立病灶之多發性胃癌,在手術檢體上並不少見,國內報告多發性胃癌佔全部胃癌切除的3.0%,而多發性胃癌更佔全部胃癌的4.5%。通常多發性胃癌其組合並不一定,可以是各病灶都是由早期癌,也可以是由早期癌和進行癌,甚至是兩個以上的進行癌。

六、重複癌

    有一些胃癌病人可發生另一原發的癌症,國內的報告在1.3~1.8%之間,在男性以消化道癌及肺癌為主,女性則是子宮頸癌為多,大部分的第二期癌症都在胃癌發生前後的1年內,原因不明。如果胃癌較其他癌先發現,預後較佳,而且根除性胃切手術,5年存活率較好,對於第二個癌症,治療態度仍應積極,以便得到更久的存活。

病因學及病理生理學

    從常的胃黏膜至癌細胞產生,可能是一個多因子(multifactorial)、多步驟(multistep)的致癌過程,腸道型胃癌可能經歷由表層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和不良化生的階段,但有些瀰漫型胃癌並無如此清楚的階段劃分,因此其胃癌前驅病灶(precursor lesion)仍有爭議。至於參與黏膜傷害因素包括環境中的飲食、感染和遺傳中的家族性胃癌及自體免疫性胃炎等,其中感染症以幽門螺旋桿菌為主(4)

胃癌前驅病灶

    台灣的研究進一步顯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可以增加胃腸化生的比率,而且兩者均為胃癌的獨立危險因子,危險比為2.434.59,進一步分析也証實腸化生程度愈嚴重者危險比愈高(第一型0.82,第二型2.03,第三型39.75)

    另外組織學上的胃黏膜發育異常(dysplasia),特別是已高過一半的腺體異常者,也有人將其視為準胃癌。因此臨床上對於這類病人,應視為胃癌的高危險群。

胃切除病人的殘胃癌

    做過胃切除病人常在接口處(stoma)或附近之黏膜發生胃癌,一般認為膽汁回流刺激胃黏膜有關。

 

基因變化的研究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有關胃癌基因變化的研究也日益增加,這些基因的改變伴隨胃癌表型(phenotype)的轉變,除了可以反映胃癌的異質性外,也能對胃癌成因、診斷、治療及預後有更清楚的認識。

    近代關於胃癌的分子機轉是以致癌基因的活化及抑癌基因的活化為基礎,近幾年來,DNA誤配修復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也逐漸為人重視,此種基因突變後易造成核酸複製失誤(replication error)而無法更正,以致形成微衛星不穩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過去幾年的研究發現,幾種不同的胃癌之基因(p53c-erB2c-metAPCDCC)變化,在不同組織類型及不同時期之胃癌都有不同的結果,顯示不同組織類型的胃癌之致癌機轉及腫瘤進行也不相同(5)

診斷

上消化道X光攝影和內視鏡檢查

    X光攝影和內視鏡檢查是胃癌診斷的兩大利器,X光攝影較內視鏡能看到胃部整體之結構,對於病灶的範圍及黏膜下腫瘤容易顯現,且病人接受度高,但不能做切片檢查,無法得到組織學驗證則是其缺點。典型的胃癌X光表現為腫塊、黏膜不規則、擴展性變差及皺璧腫大等。內視鏡診斷胃癌,其敏感性和特異性接很高,若加上胃生襝,正確診斷率高達95%以上。

腫瘤標記

    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yonic antigen-CEA)和胃蛋白酵素(pepsinogen-PG)是最常被提到與胃癌有關的腫瘤標記,但共同的缺點是為良性病灶也會有變化,且數值重複,無法作為診斷依據。其中血清CEA10-30%以上胃癌有異常上升,而且隨癌症嚴重度增加而增加,因此可視為一預後不好的徵候。至於血清中PGI濃度及PGI/PGⅡ比值則可反映胃黏膜的變化,一般而言,胃癌由於常合併萎縮性胃炎,因此,會有PGI濃度下降而PGI/PGⅡ比值上升的情形,有報告PGI<30ng/mLPGI/PGⅡ比值>2,可視為高危險群,應以內視鏡嚴格追蹤。最近也有利用新科技,例如蛋白體技術(proteomics),找出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疾病,例如胃癌的新標記報告。

鑑別診斷一非腺癌的胃癌

    除了腺癌之外,胃部的惡性腫瘤尚包括淋巴瘤、平滑肌肉瘤、類癌、轉移性癌等,這些腫瘤所佔百分比雖小於10%,但因其臨床症候,如上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胃出血、胃部腫塊等,皆酷似胃腺癌,加上X光攝影及內視鏡影像也有所雷同,因此區別困難,最後往往需借助病理診斷。

 

西醫治療

    胃癌的傳統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主,化學治療為輔,其餘的療法有內視鏡切除或腹腔鏡切除早期胃癌、免疫治療和放射治療等(6)

一、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目的可分為:(1)治癒性切除,以達根治;(2)非治癒切除情況,希望能延長生命;(3)不能切除,手術目的著重在改善病人生活品質,例如使病人恢復進食。

二、化學治療

    對於不能手術切除或多處轉移的胃癌,最近報告以多重藥物混合治療,可以得到不錯的反應率。

三、內視鏡治療

    對於病灶不大且屬於突起或表面型的早期胃癌,或是不適合接受手術的早期胃癌患者,內視鏡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雷射治療是可以採取的方式,但此法對於已有淋巴腺轉移或已侵犯至黏膜下層的胃癌可能不適合,最適合做EMR的是小於2公分的分化良好黏膜癌。目前甚至發展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來治療範圍更大或侵犯較深的早期胃癌(7)

 

中醫治療

    胃癌類似於中國醫學的“胃脘痛”、“噎膈”、“反胃”、“心腹痞”、“伏梁”等疾病。中醫認為情志不舒,飲食不節,胃失和降,脾胃功能失常,運化失司,痰凝氣滯,熱毒血瘀,交阻於胃,積聚成塊,是胃癌的主要病因,而正氣虧虛,臟腑功能失調是發病的內在因素。胃癌初期以標實為主,多呈氣滯、血瘀、痰濁內蘊、熱毒瘀阻、寒凝瘀滯、氣虛夾瘀,治宜理氣化瘀、袪痰散結、清熱解毒、溫胃散寒、益氣健脾(8)

一、 氣滯血瘀

【臨床表現】

    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處,或可觸及腫塊,腹滿不飲食,嘔吐宿食,或如赤豆汁,或見柏油狀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苔薄白,脈細澀。

【診斷要點】

    胃脘刺痛,痛有定處,嘔吐赤豆汁,或見柏油狀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苔薄白,脈細澀。

【治法】 理氣化瘀,袪痰散結。

【處方】

歸桂化逆湯

組成:當歸6,白芍(酒炒)4.5,肉桂1.5,青皮3,茯苓6

蒺藜12,鬱金6,合歡花6,木香1.5,牛膝6,玫瑰花1.5,紅棗5枚,降香1.5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功效:理氣和血,和胃降逆。

主治:胃癌,証屬肝氣犯胃,症見食入作吐。

加味承氣湯

組成:大黃10,芒硝5,仙楂10,黃耆10,當歸10,川芎10,桃仁10,紅花15,三稜10,莪术10,半夏10

陳皮10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

功效:活血化瘀,補氣行血解毒滌腸。

主治:晚期胃癌。

宜忌:服藥後2小時,患者即感腸鳴,排氣並排便;如大便次數超過3/天,則大黃減量,以防發生脫水現象。

方解:方中桃仁、紅花、三稜、莪术、川芎行氣活血、破結散瘀,可改善胃癌患者的微循環狀態,糾正腫瘤周邊的缺血缺氧狀態,不但能提高腹腔化療藥物的穿透力,而且可增加腫瘤局部血藥濃度的效果;黃耆、當歸補氣養血,氣行則血行,助桃、紅等活血化瘀;實驗證明黃芪具有雙向免疫調節作用,可提高細胞免疫功能,增強抗腫瘤作用。陳皮、仙楂、半夏消食健脾除濕;大黃瀉下攻積、蕩滌腸胃、清熱解毒、活血行瘀;大黃可排除腸道和體內多種有害物質並具抗腫瘤、解痙止痛等作用;芒硝軟堅瀉火,促進腸蠕動,避免腸粘連發生。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補氣行血、解毒滌腸之功。

二、 痰濁內蘊

【臨床表現】

    胃脘脹痛或痞滿,痛有定處,可及腫塊,不欲飲食,食後脘脹明顯,嘔吐宿食或痰涎,舌質淡苔胖,脈弦滑。

【診斷要點】

胃脘脹痛或痞悶,不欲飲食,嘔吐宿食或痰涎,舌質淡苔胖,脈弦滑。

【治法】化瘀理氣,消腫散結。

【處方】

抑癌湯

組成:白术30,製半夏30,瓦楞子30,木香9,血竭9,黃連6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分成30等份,每次1份,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

功效:化痰袪瘀,理氣散結,抑癌攻毒。

主治:胃癌,証屬痰、瘀、血、氣互阻,聚而成瘕,症見胃脘脹痛,或有包塊,噁心嘔吐,不欲飲食,全身乏力,或有吐血,舌淡紅,苔白或膩,脈弦而無力。

宜忌:本方藥性平和,無明顯禁忌証。

加減:脾虛較甚者,加黨參、黃耆、茯苓;氣滯為主者,加陳皮、厚朴、皮腹

皮、萊菔子;濕阻痰凝不散者,加生牡蠣、山慈姑、象貝母、全瓜蔞。

方解:方中白术補益脾胃,健運中焦為主藥,中焦健運,則痰無以生;半夏降逆和胃,化痰去濁,散結消痞;木香理氣寬中,調理脾胃,氣機順暢則濕化痰消;瓦楞子鹼以軟堅,去痰散結;黃連解毒消腫,蝕腐攻堅;血竭活血化瘀,以上共為輔佐藥。全方配合,兼顧氣、濕、痰、毒、虛等諸環節,健脾而化痰濕,調氣而攻瘀毒,從而抑制癌瘤的生長(9)

胃癌方

組成:代赭石15,海藻15,昆布15,製鱉甲15,旋覆花10

三稜10,莪术10,夏枯草60,白茅根30,白花舌草120

 

用法:以上藥物加水2700c.c,煎至900c.c,濾去渣,再加蜂蜜60c.c。入藥汁內調和,在2~3日內分10次服完。

功效:化痰軟堅,活血散結,解毒抗癌。

主治:胃癌,証屬痰凝氣逆,瘀血結聚,症見胃脘積塊、飽滿,刺痛陣作,或有頸部淋巴結轉移、質堅而硬,不活動或活動性差,或有肝轉移出現,噁心嘔吐,不欲飲食,舌質略紅,舌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數。

方解:方用海藻、昆布、夏枯草化痰濕、軟堅結、消癌腫,為主藥;三稜、莪术逐瘀血、通經脈、消瘕積、止疼痛;代赭石、旋覆花降逆氣、止嘔吐;化痰濁、平胃土;白花蛇舌草、白茅根清胃中積熱,解鬱毒,消腫散結;鱉甲能“去血氣、破癥結惡血”,以上並為輔佐藥。最後用蜂蜜調服,以之為使,取其甘以緩中、解毒益胃之功。綜觀全方,取鹼以軟堅散結,辛以破血行氣,寒以解毒清熱,從而對上証發揮治療作用。

加減:若熱毒壅盛,口乾口苦者,加蘆根、玄參、龍胆草;痰濕蘊久化熱者,加象母貝、全瓜蔞、牡蠣。

三、 熱毒瘀阻

【臨床表現】

胃脘疼痛,胸膈滿悶,食慾不振,腹部作脹,吞嚥困難,煩熱口臭,泛吐酸水,嘔吐宿食,大便乾結或發黑,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診斷要點】

胃痛滿悶,口臭口氣,大便乾紅,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解毒,散瘀消堅。

【處方】

抗胃癌方

組成山防風20,蒲公英30,樟芝30,白花蛇舌草30,蜈蚣5

半枝蓮30,生薏苡仁30

用法:以上藥物水煎,每日1劑,分2次。

功效:清熱解毒,理氣健脾。

主治:胃癌,邪積中焦,煩熱燥渇,口苦口臭,不思飲食,胃中熱痛,大便乾結,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脈數或弦數。

加減:氣虛者加黃耆、黨參、白术、茯苓、女貞子;血虛者加當歸、鷄血藤、阿膠、何首烏、鱉甲;陰虛加太子參、黃精、麥冬、玉竹、石斛;陽虛者加淫羊藿、巴戟天、菟絲子、補骨脂、肉桂;兼嘔吐加竹茹、蘇梗、金沸草;口乾口渴明顯,加蘆根、天花粉、沙參、生地;兼腹脹加佛手、枳殼、厚朴。

方解:邪毒蘊胃日久,釀毒作塊,阻塞中焦氣積,煎灼津液,可形成以上証候。治之之法,當施以苦寒泄火,清熱解毒之品。方用樟芝、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蒲公英四藥配合,瀉火熱,除邪毒,消腫散結,抗癌止痛;蜈蚣通經活絡,止痹痛,消堅積,以毒攻毒;薏苡仁健脾益胃,助運化,可防大劑苦寒之品敗胃傷正;山防風理氣寬中,開結散痞,合薏苡仁併用可促進脾胃納化。以上諸藥配伍,重在抗癌解毒。

四、 寒凝瘀帶

【臨床表現】

胃脘疼痛,喜按喜溫,胸膈滿悶,食慾不振,腹部作脹,吞嚥困難,怕冷畏寒,泛吐酸水,大便軟溏,舌淡胖,苔白滑膩,脈弦緊。

【診斷要點】

胃痛冷痛,大便軟溏,怕冷畏寒,舌淡胖,苔白滑膩,脈弦緊。

【治法】溫胃散寒,袪瘀消堅。

【處方】

溫陽降逆方

組成:熟附子、牛蒡子、製香附、山慈姑各10、肉桂(研末)5

莪术20、生牡蠣(打碎先煎)30、枳殼、蒼耳子各6

用法:上藥濃煎至80c.c,不拘次數,少量頻服,每日1劑。

功效:溫陽降逆,化瘀袪毒。

主治:胃癌併發不完全性腸梗阻。

方解:方中附子、肉桂溫運胃陽為君;製香附、枳殼和胃理氣降逆為臣,亦可防溫陽藥之凝滯氣機;莪术活血化瘀;生牡蠣、山慈姑軟堅消腫散結,使積滯可通;牛蒡子、蒼耳子為民間治癌經驗藥對,主疏散風熱腫毒,宣散而利咽膈。本方溫運胃陽,疏理氣機,和胃降逆,通絡化瘀,袪除邪毒,軟堅散結,以消積滯。

五、 氣虛夾瘀

【臨床表現】

胃脘隱痛,喜溫喜按,朝食暮吐,宿榖不化,泛吐清水,面色萎黃,大便溏薄,神疲肢冷,舌質淡,舌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緩或細弱。

【診斷要點】

胃脘隱痛,喜溫喜按,泛吐清水,面色萎黃,大便溏薄,神疲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暖胃。

【處方】

豆耆湯

組成:刀豆子30,黃耆35,人參10,麥冬10,白术10

半夏10,製南星10,豬苓15,巴戟天15,鎖陽15

莪术15,肉桂3

用法:以上藥物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功效:益氣溫陽,化痰散結。

主治:胃癌,症見面色蒼黃,四肢不溫,形寒神怯,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脘腹冷痛,舌質青紫,脈沉細。

加減:上腹疼痛加延胡索、香附;嘔吐加旋覆花、代赭石;腹脹加枳殼、炒萊菔子;黑便加黑地榆;舌苔厚膩,加砂仁、川朴花;舌有瘀斑加丹參、三七。

方解:胃癌晚期,失去手術根治機會,出現脾腎陽虧,元氣大傷,痰毒血瘀痼結不解,癌毒走散,病情仍欲進一步惡化者,可以本方治療。方選刀豆子、巴戟天、鎖陽、肉桂溫補腎脾,益火消陰;黃耆、人參、白术、豬苓健運中焦,益氣助元;半夏、天南星化頑痰老痰,解毒散解;莪术活血破瘀,行氣止痛,消瘕除積。

扶正抗癌沖劑

組成:蘇黨參15、白术20、生黃耆20、薏苡仁30、半枝蓮30、白花蛇舌草30、補骨脂10,山防風30、炙甘草5

用法:上藥製成沖劑,口服,每次1包,日服2包。

功效:益氣健脾,解毒抗癌。

主治:晚期胃癌

方解:方中黨參、白术、黃耆、薏苡仁益氣健脾,扶正固本;七葉一枝花、白花蛇舌草、石見穿清解熱毒抗癌;補骨脂有補腎作用,可增強固本作用;甘草調和諸藥。

扶正抗癌方

組成:黨參、黃芪、白术、茯苓、薏仁、製半夏、土伏苓、半枝蓮、仙鶴草、陳皮各適量。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功效:補脾益胃,化痰消積。

主治:胃癌,大腸癌。

加減:嚴重吞嚥不順者加入蘇子、枳殼;納呆及腹脹甚者加鷄內金、焦楂曲;脘腹疼痛者加白芷、煨木香;有淋巴結轉移者加海藻、昆布;放療後陰津虧虛者加南沙參、石斛;放療後或化療後白細胞下降者加補骨脂、枸杞子、鷄血藤。

方解:方中黨參、黃耆、白术、茯苓健脾益氣;薏苡仁健脾滲濕,清熱解毒;半夏燥濕健脾,止嘔中和;土茯苓清熱解毒,健脾化濕;半枝連解毒消腫,活血化瘀;仙鶴草解毒,消腫,止血;陳皮行氣化濕、化痰和胃,消脹除滿。全方攻補兼施、剛柔相濟,寒熱並用,共奏補脾益胃、化痰消積之功。

 

 

 

參考文獻

 

1.  吳明賢、林肇堂,幽門螺旋桿菌與惡性胃腫瘤,台灣醫學69822002

2.  El-Omar : Interleukin-1 polymorphism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 Nature 404 : 398 , 2000.

3.  Hohenbergh P : Gastric cancer. Lancet 362 : 305 , 2003.

4.  Peek RM :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agstrintertinal tract adenocarcinoms. Nat Rev Cancer 2 : 28 , 2002.

5.  Ushijima T : Focus on gastric can cer. Cancer Cell 5 : 121, 2004.

6.  Yeh KH : Recent advances in therapy for gastric cancer. J Formos Med Assoc 103 : 171 , 2004.

7.  吳明賢、林肇堂,胃癌的化學預防,北市醫學雜誌 35982006

8.  孫世發,中醫臨床處方手冊,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北京,p.38-832006

9.  于振宣、崔秀梅,中醫內科臨床新法,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北京,p338-3451996

 

 

諮詢專線:886-2-2826-4071#310 ∣ 傳真:886-2-2823-4326 ∣ 郵政劃撥帳號:19122421 ∣ eMail:ctmd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