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處:中國醫藥研究叢刊

出版年度:中華民國98年12月 第28期

作  者:陳志恆

單  位: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

 

胃食道逆流的中醫證治與護理

陳志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

 

   

 

胃食道逆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胃內容物反流入食道,引起不適症狀和()併發症的一種疾病。在臺灣的盛行率由30年前的2-5%逐漸增加至近年的12-16%GERD與某些反覆性發作的氣喘、慢性乾咳、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非心源性胸痛或胸悶、慢性支氣管炎以及慢性咽喉炎等疾病有著不等程度的因果關係。中醫文獻一般將GERD歸屬於「吐酸」、「吞酸」、「嘈囃」、「反胃」、「胃痞」、「噎膈」、「胸痹」、「梅核氣」、「食道癉」等範疇。本病的發生原因,主要是由於飲食失節、情志不遂、先天脾胃虛弱、寒邪犯胃、藥物損傷。基本病機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胃氣上逆,胃液隨上逆之胃氣損傷食道黏膜而發病,病位在食道,與胃、肝、肺等臟腑的關係密切。GERD的治療大法是「和胃降逆」。常見的分型為肝胃鬱熱、肝胃不和、痰濕內阻、脾胃虛寒,基本治法為清肝泄火、疏肝解鬱、化痰祛濕、健脾溫中。GERD患者首先應改善生活及飲食方式,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不良精神刺激。目前GERD還沒有一個統一、公認的中醫辨證分型方法和標準,未來若能加強對胃食道逆流病相關中醫文獻的整理和彙考,結合先進的檢驗方式,深入探討本病的病因病機,提出符合中醫辨證理論的辨證分型方法和標準,如此才能提高中醫對GERD的診斷、治療水準。

 

關鍵詞:胃食道逆流、中醫、證治、護理

 

 

 

 

   

胃食道逆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胃內容物反流入食道,引起不適症狀和()併發症的一種疾病。根據其有無內鏡下食道黏膜損害,可分為非糜爛性反流病( non- 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糜爛性食道炎( erosive esophagitisEE)Barrett 食道(Barrett’s esophagusBE) 3種類型。有學者認為GERD3種類型相對獨立,相互之間不轉化或很少轉化,但有些學者則認為這三者之間可能有一定的相關性。近年流行病學的統計明確的指出,GERD與某些反覆性發作的氣喘、慢性乾咳、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非心源性胸痛或胸悶、慢性支氣管炎以及慢性咽喉炎等疾病有著不等程度的因果關係

GERD在歐美國家是十分常見的疾病(約佔食道疾病的75%),美國的GERD的盛行率約在25-36%之間,有10-15%的美國成年人每天會出現一次胸口灼燒感的症狀,而15-44%者則每個月會出現一次,其中在因胸口灼燒感症狀就診的患者中,經由內視鏡檢查或24小時食道pH監測被確認有「逆流性食道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表徵者佔30-40%。西安地區成人GER主要症狀、GERD 的發生率分別為16.98%3.87%1996 年在北京、上海兩地對5 000 例普通人群進行了流行病學問卷調查,推測GERD 的患病率為5.77%RE(反流性食道炎) 1.92%;北京地區GERD相關症狀發生率為10%,上海地區GERD相關症狀發生率為7.68%(6-8)。至於在臺灣,GERD的盛行率由30年前的2-5%逐漸增加至近年的12-16%GERD罹患者無性別上明顯差異,患病年齡則以30歲以上較為常見。

 

   

中醫文獻一般將胃食道逆流病歸屬於「吐酸」、「吞酸」、「嘈囃」、「反胃」、「胃痞」、「噎膈」、「胸痹」、「梅核氣」、「食道癉」等範疇。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辨證論治,臨床療效明顯。現試就其病因病機及辨證治療加以整理並總結。

 

一、病因、病機(9-16)

本病的發生原因,主要是由於飲食失節、情志不遂、先天脾胃虛弱、寒邪犯胃、藥物損傷。病機為(1)食滯胃脘,胃氣上逆-多因饑飽失常,食滯不化,積於胃脘,胃氣失和;(2)肝鬱化火,橫逆犯胃-多因情志不遂,肝氣不疏,鬱而化火,橫逆犯胃,致胃氣失和;(3)()熱中阻,胃失和降-多因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膩、飲酒過多,損傷脾胃,致痰濕內生,鬱而化熱,痰()熱互結,阻於胃脘,胃失和降而致;(4)脾胃虛弱,升降失調-多見素體虛弱,勞倦過度,或久病不愈,過用寒涼,致脾胃虛弱,升降失調。這些原因導致肺之宣肅、肝膽之疏泄和脾胃之運化失常。本病無論何種證型,均以「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為基本病機。胃氣上逆,胃液隨上逆之胃氣損傷食道黏膜而發病,病位在食道,與胃、肝、肺等臟腑的關係密切。綜觀多數學者對胃食道逆流的中醫論點,本病病因病機總體上來說是本虛標實,而以實證居多。

二、證治(11, 13-15, 17-19)

胃食道逆流的治療大法是「和胃降逆」。初期多屬實證、熱證,隨著病情的發展,常由實轉虛,虛中夾實,治療用藥,以柔、潤、通、降為要,兼顧肝、肺、脾,如此可以提高療效。常見的分型為肝胃鬱熱、肝胃不和、痰濕內阻、脾胃虛寒,基本治法為清肝泄火、疏肝解鬱、化痰祛濕、健脾溫中。在此基礎上,用藥還應注意根據辨證兼顧疏肝、降膽、肅肺的方法,對久病不愈者,當從痰瘀論治。以下為常見證型與治方:

1.肝胃鬱熱證-主症:反酸嘈囃,胸骨後灼痛,兩脅脹悶,心煩易怒,口乾口苦,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

辨證:肝胃鬱熱,胃失和降。

治則:清肝泄火,和胃降逆。

方藥:左金丸加減。

2.肝胃不和證-主症:反酸噯氣,兩脅脹痛或竄痛,胃脘脹滿,納差,情緒不暢則加重,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辨證:肝氣鬱結,胃失和降。

治則:疏肝解鬱,和胃降逆。

方藥: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湯加減。

3.痰濕內阻證-主症:反酸或泛吐清水,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納差,胸膈痞悶,噯氣則舒,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

辨證:痰濕內阻,胃失和降。

治則:化痰祛濕,和胃降逆。

方藥:溫膽湯或半夏厚朴湯、小陷胸湯加減。

4.脾胃虛寒證-主症:泛吐酸水,嘔吐清涎,胃脘隱痛,脹悶不舒,喜暖喜按,納差,喜熱飲,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膩,脈沉遲。

辨證:脾胃虛弱,升降失調

治則:健脾溫中,和胃降逆

方藥:理中湯或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三、護理(4, 13, 14, 20-23)

GERD患者首先應改善生活及飲食方式,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有症狀的GERD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做好某些相應的生活習性調整,如(1)進食時吞嚥動作緩慢、(2)餐後不要立即平躺,可輕微活動半小時、(3)減少每餐食量或酸性食物、(4)儘量採取少量多餐的飲食習慣、(5)減少富含脂肪類食物的攝取、(6)避免在睡前24小時內吃宵夜、(7)睡眠時應將床頭抬高1520公分左右(或用質地較硬的枕頭將頭頸部以及上背部同時墊高)(8)飲水含一含再吞下去(以避免吞入過多的空氣)(9)戒菸及避免酗酒、(10)保持大便通暢,排便時勿過度用力(以免腹壓過高引起反流)(11)勿穿緊身衣服、(12)避免用力提物;此外要忌食刺激性食物及飲料,如紅薯、韭菜、玉米、巧克力、薄荷糖、咖啡、濃茶、可樂、蕃茄汁、柳橙汁等,尤其是在空腹時。如果是肥胖的患者,減重更是當務之急。如果是嬰幼兒體位護理對防止GERD患兒嘔吐、溢奶很重要,可將頭部抬高1530°,餵奶後小心用拍背或按摩背部的方法使患兒排出胃內空氣,餵奶後使患兒保持立位大於30min,再給予頭高腳低位,頭偏向一側。

 

 

   

近來研究發現,不良生活習慣,如暴飲暴食、嗜好煙酒、甜食及高脂肪、高熱量飲食都是胃食道逆流病發病的誘發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內臟神經高敏、遺傳因素等也是其發病機制之一。這與中醫對病因病機的認識是非常接近的,只是研究的角度不同,認識的層面不同(13)。自1994年,在世界消化學會報告了本病的新分類以來,臨床已認識到消化道運動節律紊亂,對胃酸的清除功能延長、減弱與本病的發生關係密切(24)2006Montreal會議,將GERD定義為「胃內容物返流造成病人不舒服(troublesome)症狀,及/或併發症」。此是以病人感受為中心思想,與以往以醫師為中心(內視鏡下變化)之考量方式不同(25)。中醫雖無本病名,不過自《內經》開始, 歷代醫家對吐酸、嘈囃、胃痛、噎膈諸證的認識就都以病人感受為中心思想。然而,胃食道逆流病的中醫診療研究中仍存在許多不足,目前本病還沒有一個統一、公認的中醫辨證分型方法和標準,臨床醫師常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辨證分型、選方用藥(26)。所以,未來若能加強對胃食道逆流病相關中醫文獻的整理和彙考,結合先進的檢驗方式,深入探討本病的病因病機,提出符合中醫辨證理論的辨證分型方法和標準,如此才能提高中醫對GERD的診斷、治療水準。

 

感謝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提供研究計畫經費,計畫編號CCMP-97-CMA-04

 

 

 

 

 

 

 

 

參考文獻

1.Vakil, N.等編著,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 Global Evidence- Based ConsensusAm J Gastroenterol101:1900-19202006

2.危北海,胃食管反流病中西醫藥治療的現狀和展望,北京中醫藥,第27:163-1642008年。

3.李鵬、張澍田,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和危險因素分析,北京中醫藥,第27:169-1702008年。

4.譚健民,胃食道逆流疾病:一種常見現代文明病,臺灣醫界,51:379-3842008

5.王進海、羅金燕,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學及臨床研究,基礎醫學與臨床,21:452001

6.李兆申等編著,上海地區成年人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學調查:胃食管反流症狀及相關因素調查,解放軍醫學雜誌,22:259- 2621997

7.郭惠平等編著,北京成年人胃食管反流相關症狀流行病學調查,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6:122-1261997

8.潘國宗等編著,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症狀的流行病學調查,中華消化雜誌,19:223-2261999

9.戴曉萍等編著,反流性食管炎中醫病名、病機及治療探討,安徽中醫臨床雜誌,14:2232002

10.胡萍,祖國醫學對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機的認識,雲南中醫中藥雜誌,29:59-602008

11.袁兵等編著,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證論治,四川中醫,26:79-802008

12.王莎莎等編著,中西醫結合治療胃食管反流病臨床研究,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1:41-422006

13.陳誩、劉汶,中醫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認識與辨證,北京中醫藥,27:245-2472008

14.劉紹能,胃食管反流病中醫治法探要,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2:3-42008

15.杜豔茹等編著,英連降胃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126例臨床研究,河北中醫藥學報,23:22-232008

16.李東,從肺胃論治胃食管反流,中醫雜誌,46:8132005

17.徐陸周、沈洪,胃食管反流病辨治體會,廣西中醫藥,29:38-392006

18.劉汶等編著,中西醫結合治療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證候流行病學研究,北京中醫藥,27:243-244,2512008

19.董恒,反流性食管炎中醫治療近況,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9:190-1912007

20.劉紅霞等編著,小兒胃食管反流的護理進展,護理研究,20:2838-23402006

21.王梅英、鄭曉蕾,58 例早產兒胃食管反流的護理干預,中華護理雜誌,6:527-5282007

22.王淑華,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與護理體會,當代護士,10:2008

23.安莉,整體護理在反流性食管炎護理中的應用,中國醫藥指南,6:344-3452008

24.程秀玲,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辨證論治之我見,陝西中醫,24:46-482003

25.陳邦基,胃食道逆流性疾病治療準則--引言,台灣內科醫學會九十六年會員大會學術演講論文,九十六年。

26.郭莉、許喆,胃食道反流病的中醫藥認識和研究進展,江西中醫藥,4:60-612006

 

 

 

 

 

 

諮詢專線:886-2-2826-4071#310 ∣ 傳真:886-2-2823-4326 ∣ 郵政劃撥帳號:19122421 ∣ eMail:ctmd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