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處: 中國醫藥研究叢刊
出版年度: 2001
期  別: 第廿二期 p.p. 23 ~25
作  者: 董延齡
單  位: 延齡醫廬
 

肝膽病的特徵

肝膽病的特徵

  民國八十五年八月,我應中醫藥文化、中醫藥文獻、醫古文三學會之邀,赴安徽省黃山市開會,會中全國中醫藥科普委員郭約翰先生給我一份調查資料,據此資料顯示:「大陸人民已有六億感染了乙肝(B肝),因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二、三百億人民幣之多。」而台灣人民感染各型肝炎者,根據前幾年的統計資料報導:「約有六百萬人之多。」但據近年的新聞報導,國人患有各類型的肝炎的人數仍有三百萬人之多,由此看來,肝病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國病」,關係非危言聳聽之語。由於肝膽二個器官,關係非常密切,不論在生理上、病理上、臨床治療上,每以肝膽並稱,二官同治。其發病機制,我國古籍文獻上,多言濕熱蘊結或鬱怒傷肝而成。近年以來,拜診斷科技之賜,海峽兩岸的肝膽病學者專家,採用中西醫結合,透過生化檢驗和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追蹤調查,已能切實了解本病的發生根源,絕大多數是先由病毒的感染,而後衍化成各類型名稱之肝病。就目前所知者,其病毒之類型,包括A、B、C、D、E、和非A、非B型合併感染。想見還有未被分離出肝炎類型,尚待吾人繼續努。更由於近年來,工商業發達,國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飲食不知節制,很多人發生營養過盛的現象,脂肪肝和酒精中毒型肝病患者日益增多,又成了繼病毒性肝膽疾患之後的一大流行病,頗值國人和醫護工作及早提高警覺,加強宣導。
  經過多年的臨床觀察及實踐,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肝膽疾病,具有下列多項特徵。
  一、就其感染速度而言,有即感即發病者(短暫潛伏期),有感後數月而發病者,有三年五載而發病者,或有更久而發病者,或有終身帶原而不發病者。
  二、就其輕重程度而言:有一發病病勢即呈直線上升者(如猛暴性肝炎)。有發病後病勢呈直線進行者。(如慢性遷延性肝炎)。有發病病勢呈波浪狀進行,時輕時重者。(如慢性活動性肝炎)。有一發病病勢漸重而後輕,呈一拋物線而進行者。(如急性肝炎或惡急性肝炎)。有雖受感染,而症狀始終停留在某一度者(如永久帶原者)。
  三、就患者自覺症狀而言,有一發病即感全身不適者,有發病後僅感局部不適者。有無任何自覺症狀者。
  四、就其對家人影響而言:本病感染率頗高,常呈家族狀態存在,如母為帶原者,其子女即多為帶原者。
  五、就發病年齡層而言,帶原者各種年齡都有,而發病者,多在四、五十歲之壯年期,尤其是肝硬化和肝腫瘤之患者。
  六、就患者性別而言:男性之發病率,往往高於女性,此點可由於男性為事業忙碌,飲酒熬夜之機會,多於女性的關係。
  七、就患者體質而言:熱性體質之患者,多於寒性體質之患者。陰陽平正之體質者,較少感染。
  八、就患者生活習慣而言:生活不規律、飲食習慣不良者之發病率,是生活習慣正常之發病率的二倍至三倍。
  九、就患者脈象而言:患者多現兩關脈洪數,左關脈多旺於右關脈。
  十、自本病傳染方式而言:本病屬於垂直傳染者,多由帶原者之體液,(包括血液及內分泌腺液,尤其血液為最),傳染給非帶原者之體內。
  十一、就其傳染人種而言:就目前所知者,多為黃種人,其他人種較少感染。
  十二、就流行地地區而言:多在大陸東南沿海,及東南亞屬亞熱帶氣候之區域。
  十三、就其病型類別而言:病型種類繁多,就大陸肝膽病專家王伯祥教授所著「肝膽病治療大全」一書內所載;有本病直接或間接演化出之疾病者,約有六十餘種。
  
  由以上的多項特徵來看,可知肝膽病患者與其遺傳體質,生活習慣,地理環境等均有極密切之關係。其臨床症狀變化既多,其流行地區亦廣,國人因肝硬化、肝膽瘤而去世者,多年來均佔十大死亡人數之首,無疑地,本病對國人的健康,早已構成了重大威協。近年來雖有衛生機關大推行預防工作,但患肝膽病人數仍然高居不下;又且因肝病而去世者多為國家的青壯年、精英人士。由此可知:國人在肝病的預防工作上,保健觀念上,和臨床治療上,仍須多方加強,才能遏止此類疾病的繼續漫延。
  老一輩中醫曾說:「肝癆氣臌噎、閻王撒到的帖。」可見肝病自古以來即是一種相當棘手的危篤重症。不過此種疾病,由於現今生活形態的改變,和生活環境的異於從前,當今對於人類健康的威脅,更千百倍於往昔。
  尤其到了後期,常見患者四肢削瘦,青筋暴露,腹大如鼓、痛苦萬狀,常令使醫者望而興嘆,扼腕不已。近數十年來,在兩岸學者專家的共同努力下,雖有不少的突破成就,但仍有其不可達到的盲點,吾人繼續努力,有待克服。
諮詢專線:886-2-2826-4071#310 ∣ 傳真:886-2-2823-4326 ∣ 郵政劃撥帳號:19122421 ∣ eMail:ctmd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