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處: 中國醫藥研究叢刊
出版年度: 1998
期  別: 第十九期 p. 4~p.5
作  者: 黃進明
單  位: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
 

中 醫 藥 論 著

認識肝的解剖與機能

  肝膽臟器位於人體之右上腹部位,即中醫所稱右脅之下,有肝病時部分人此有悶痛不舒的感覺,肝臟上端與膈下接,下端與十二指腸及結腸相接,肝臟呈赤褐色,大部份藏於助骨裏端。肝臟形狀扁平,分左右兩大葉,每葉又由許多肝小葉(liver lobule)組成,肝小葉為肝的基本功能單位,肝小葉的中央有一中央靜脈(central vein)。肝小葉本身主要是由許多的肝細胞板(hepatic cellular plate)組成,肝細胞板自中央靜脈向外幅射,就像車輪的輪軸一般,在肝細胞板間為扁平且多分枝的肝竇狀隙(hepatic sinusoids),存在兩種細胞,一為標準的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s),另一種為巨大的庫弗氏細胞(kuffer cells),這是一種網狀內皮細胞,可吞噬血液內細菌與其他異物。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每分鐘約為1,500毫升,大約佔心輸出量的29%,其中約1,100毫升經由門脈進入肝臟,另400毫升經由肝動脈流入肝臟,這些血液先流入與肝臟實質細胞索(the cords of liver parenchymal cells)密切接觸的肝竇狀隙,然後再流入中央靜脈(central vein),中央靜脈流入肝靜脈再流入腔靜脈。肝之右下方,凹進之處,附有膽囊,膽囊之狀如梨,下接總膽管,與胰臟來之胰管,同開口於十二指腸,輸送膽汁於十二指腸中,供作消化食物之用。

  肝臟有許多機能在人體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因此肝臟機能受損時,短時間尚看不出對身體的重大改變,但由於它與免疫機能有關,與造血系統、凝血機轉有關、血漿容積、維生素A、D、E皆有關,因此有肝炎時初期可能無特別症狀,但會發現容易感冒,此與免疫機能低下有關,右脅脹悶不舒,與肝細胞發炎後產生局部循環障礙,造成血瘀氣滯,壓迫肝臟外部的神經,產生悶痛感,漸漸的營養吸收障礙造成人的無力感,倦怠等,甚至水腫,牙出血等皆與肝功能異常有關。其機能包括下面幾樣:

(1)貯存維生素:
  
肝內貯存量最大的維生素是維生素A,其次是維生素D與維生素B12,另外維生素K是某些凝血因素反應所必需,為消化道正常細菌群所合作,維生素K是脂溶性,只有在肝臟功能正常下,分泌膽汁,使脂質的吸收正常,才不會使維生素K缺乏而造成凝血因素產量減少。

(2)鐵的儲備機能:
  
除了血紅素內的鐵外,體內大部分的鐵蛋白(ferritin)的型式貯存在肝內。肝細胞含有一種蛋白質稱作去鐵鐵蛋白(apoferritin),能與鐵給合。因此,當體內的鐵過量時,就能與去鐵鐵蛋白結合形成鐵蛋白,並以這種方式貯存體內,當體液內的鐵減少的時候,鐵蛋白就能釋出鐵。

(3)代謝機能:
  
藉由糖的新生作用,以維持正常的血糖濃度,以及白蛋白的合成,凝血因素I、II、V、VII、IX、X的製造,種種阿爾發球蛋白及貝他球蛋白的產生,攝取血漿游離脂肪酸其使並轉變成三酸甘油酯,合成膽固醇脂蛋白及膽汁鹽,接合並排泄膽紅素,將氨轉變成尿素,類固醇、乙醇及種種藥物的代謝,以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

(4)網織內皮機能:
  
庫弗氏細胞(kuffer cells )為內皮細胞有吞噬作用,將異物及微生物捕取。

(5)維持血漿容積及電解質濃度:
  
調節水分、鈉及血漿容積。

(6)膽鹽的合成:
  
肝細胞每天可合成約0.5克的膽鹽(bile salts),膽鹽的先驅物質是膽固醇(cholesterol),膽固醇或由食物供應,或由肝細胞在代謝過程中合成,它會轉變成膽酸(cholic acid)或chenodeoxycholic acid。膽鹽在腸管內有兩種重要作用。第一,它們對食物內的脂肪顆粒有除污作用,此作用可減少顆粒的表面張力,藉著腸管的攪動使脂肪球變小,此作用稱為膽鹽的乳化或除污作用(emulsifying or detergent function)。第二,膽鹽可協助腸道吸收脂肪酸,單甘油脂,膽固醇及其他脂肪,此作用對脂肪類的吸收代謝相當作用。如果脂肪吸收不足,則脂溶性維生素將無法大量吸收,因此,缺乏膽鹽的時候維生素A、D、E、K的吸收將很少,雖然前三種維生素在體內的貯存量很大,但維生素K則不然,停止分泌膽汁數天後就會產生維生素K的缺乏,使血液的凝固產生障礙。



諮詢專線:886-2-2826-4071#310 ∣ 傳真:886-2-2823-4326 ∣ 郵政劃撥帳號:19122421 ∣ eMail:ctmd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