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的概念裡,陰陽的學說貫穿了所有的理論,以時間來說,一年也可以劃分為陰跟陽,而陰陽是互相消長的,過了最冷的冬天,也就是陰之極,隨之陽氣逐漸生發,而春天就是屬於生發的季節,萬物也跟者這個規律,種子開始發芽、樹枝開始長嫩葉,而冬眠的動物也逐漸開始活動。《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因此人類也不例外,人的生理活動密切與天氣互動,若稍有不注意很有可能因為季節變化而生病。
    以陰陽消長來看,春天正是陰消陽長的過程,在這期間天氣逐漸轉熱,但常常不是穩定的變動,特別是初春,氣候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大,因此容易起風,有所謂「春主風」的特徵。對於人體的影響,這樣的溫差變化及風吹,很多人會適應不良,輕則感冒,重則心血管的疾病發作。在中醫的觀點,春天不但與「生發」相關,在臟腑則與「肝」密切相關,注意這邊所說的是中醫認知的肝臟,與現代醫學所謂的肝臟不能直接劃上等號。中醫的肝有很多的功能,其中一個就是「主疏泄」,也就是調節人體的氣機,確保氣血運行的暢通。在五行上,肝與春一樣都屬於「木」,暗示著他們的正常運作模式就是要像樹木一樣向外開展,要很順暢的調節佈達。因此回到春天的養身原則,就是要避免氣血的運行障礙,誘因包括了外邪、飲食、情緒。
    在外邪的部分,必須在這天氣變動的時期,適應氣候、避免感冒。尤其今年天候明顯異於往年,不但回暖程度緩慢,最嚴重的是兩三天回暖隨即氣溫驟降,氣溫忽高忽低,導致很多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發作或是中風。因此在這一時期「適寒溫」是一個重要課題。首先就是隨時注意溫差變化,除了透過氣象報告的預測,平常也要警惕自身察覺氣溫的變化,穿著上可以採取「洋蔥式穿法」,以多件式、輕薄、易穿脫的著衣方式,方便隨時調節保暖度,避免悶汗以及風吹。
    在飲食的部分,首要以清淡為主,減少油膩、刺激的食物。在氣候變化多端的季節,人體的腸胃功能也會隨者受影響,譬如有人遇天冷就容易胃痛、胃脹、排便不順暢等,因此飲食要清淡,避免天候及食物的雙重刺激。在選擇上還可以輔助一些有香氣但不燥烈的食材,像是蔥、香菜等等可以促進食慾、也幫助氣機的順暢,但仍要減少酸辣等刺激調味。
    在情緒的部分,一樣是要以舒暢為主,避免過多壓力或是情緒刺激,影響了春天應該有的生發之機,但是現代人生活忙碌,很難避免工作壓力,因此尋找適當紓壓活動就十分重要。在工作之餘建議有適當的休閒活動,而不是窩在家裡休息,尤其是伸展運動及有氧運動,兩者都可以有效幫助身體及情緒的放鬆,試著拉拉筋或是做瑜珈,配合定期跑步、快走等有氧運動,都是忙碌生活中重要的調節劑,兩者各有優點不能偏廢。

 (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

諮詢專線:886-2-2826-4071#310 ∣ 傳真:886-2-2823-4326 ∣ 郵政劃撥帳號:19122421 ∣ eMail:ctmd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