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天氣轉涼、氣候乾燥,最近感冒的人數增多,很多民眾會選擇中醫治療。勝昌製藥廠總經理李威著表示,因為秋燥造成上呼吸道的疾患增多,秋季養生首重「滋陰潤肺、補液生津」,應選擇具有滋潤效果的食物或藥膳。

李威著指出,在中醫的養生觀中,二十四節氣一過中秋,天氣明顯轉涼,早晚溫差的不適應讓人體的抵抗力減弱,特別容易出現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等症狀。除了上呼吸道毛病外,有些人甚至會皮膚乾燥、四肢乏力或腹瀉、便秘等腸胃功能失調。最主要致病的原因是「秋燥」,秋天較為乾爽,燥氣為主,「燥勝則乾」,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如果肺氣太強,容易口乾舌燥、乾咳、喉嚨痛。

秋燥咳嗽,有溫燥與涼燥之分。一般以中秋為界,中秋以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中秋之後,秋風見緊,寒涼漸重,故多出現涼燥。溫燥的症狀有咳嗽少痰,不易咳出,咽乾鼻燥等特點。因此,在治療上主要是疏風清熱,潤肺止咳。

常見的方劑有「沙參麥冬湯」,組成為沙參、麥門冬、玉竹、甘草、冬桑葉、生扁豆、天花粉;「清燥救肺湯」,組成為桑葉、石膏、阿膠、人參、麥門冬、胡麻仁、杏仁、甘草、枇杷葉。涼燥其症狀往往容易與感冒混淆,如頭痛、惡寒、發熱,但無汗無痰。其治療方式為「疏散風寒,潤肺止咳」。常用的方劑有「杏蘇散」,主要成分有杏仁、紫蘇葉、半夏、陳皮、前胡、枳殼、百部、款冬、甘草。小朋友則可使用「兒科杏蘇散」,組成為杏仁、紫蘇、前胡、甘草、桔梗、枳殼、生薑、大棗、桑白皮、黃芩、麥門冬、貝母、橘紅。

秋季養生首重「滋陰潤肺、補液生津」。在飲食方面則應該多吃有滋潤效果的食物,如百合、白木耳、黑木耳、梨、葡萄、甘蔗、豆漿、芝麻、蓮藕、菠菜、橄欖、蜂蜜、海參等,但是要避免食辣椒、胡椒、洋蔥、蒜頭等辛辣刺激食物。適宜用於藥膳的中藥材方面如玉竹、沙參、麥冬、貝母、百合、銀杏、何首烏、當歸、枸杞子等。但是對於腸胃機能不佳者,可於食用時加入一些健脾的食物,如薏仁、山藥、茯苓、陳皮等輔助。

  (摘自工商時報,2011/9/28,張雅芳)

諮詢專線:886-2-2826-4071#310 ∣ 傳真:886-2-2823-4326 ∣ 郵政劃撥帳號:19122421 ∣ eMail:ctmd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