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處: 中國醫藥研究叢刊
出版年度: 2002
期  別: 第廿三期 p. 24~p.26
作  者: 高嘉宏
單  位: 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C 型肝炎在台灣

C 型肝炎在台灣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近年來惡性腫瘤均居十大死亡原因之首位,其中肝癌又係惡性腫瘤之第一位,十大死因之第六位為肝炎和肝硬化。合併以上二者,據推估每年死於肝病者約有8,000~10,000 人,可見肝病在台灣實屬健康之殺手,而在所有肝炎疾患中,B 型肝炎佔80%以上,C 型肝炎佔15~16%。自民國73 年開始實施新生兒B 型肝炎疫苗接種,帶原者已由10%降至1.3%,推估30~40 年後可降低80~85%之慢性B 型肝炎。屆時C 型肝炎將會取代B 型肝炎而成為重要課題。
  據WHO 推估全世界約有3%之C 型肝炎帶原者即為一億七仟萬人口,而台灣地區之帶原者約為1~2%,但隨著年齡增加而上昇,到50 歲以上時可達5%。然而在國內某些醫療資源較缺乏的偏遠地區或離島,其C 肝抗體盛行率可達30~60%,因此有「C 型肝炎村」之稱。如此高盛行率的C 型肝炎或許與這些地區早期之打針文化有關,但隨著國人衛生觀念的進步及拋棄式注射器的廣泛使用,相信此種「C 型肝炎村」將會逐漸消聲匿跡。
  Blumberg 在1965 年發現澳洲抗原(Australia antigen),即是B 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此後十年內,B 型和A 型肝炎病毒相繼被發現並有血清學檢驗法問世以應用於臨床診斷上。1960 年代多次輸血病人發生輸血後肝炎的比例高達30%,但自1970 年代中期開始對捐血者作HBsAg篩檢,使輸血後B 型肝炎的比例減少一半,但輸血後肝炎的整體發生率只下降約25%,因此當時的研究者提出「非A 非B 型肝炎(non-A non-Bhepatitis, NANBH)來代表那些不是因為A 型或B 型肝炎病毒所導致的輸血後肝炎。經由近15 年的臨床觀察和動物實驗,得知輸血後非A非B型肝炎與B 型肝炎類似,主要藉體液交換(特別是輸注血液或血液製品)而傳染,而主要致病病毒就是C 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
  HCV 為正單股(single positive strand)的RNA 病毒,全長約9.5kb,1989 年由美國研究者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於受感染的黑猩猩血漿中篩選出來。HCV 基因體的胺基酸序列和flavivirus 或pestivirus 在某些區域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 因此在病毒分類上這三種病毒均附屬於Flaviviridae 而各自獨立。將世界各地分離出的HCV 基因體作核酸同質性比對後,發現至少有六種主要基因型和80 餘種次要基因型存在,我國常見者為lb 型。
  HCV 與HBV 一樣是經由體液感染,其主要感染途徑係經由輸血,而共用注射針頭之毒癮者、血液透析者、接受器官捐贈者及接近病患之醫療人員均係高危險群。C 型肝炎病毒感染以水平傳染為主要的傳染途徑,其中因輸血而感染者約佔慢性C 型肝炎的30~40%。垂直傳染或周產期傳染的效率不高,在10%以下,且和母體之高病毒濃度及生產方式有關。自然病史上,急性輸血後C 型肝炎病例至少80%會轉變為慢性肝炎,意指肝功能異常持續超過六個月以上。慢性C 型肝炎的自然病史相當漫長,最終約有20%的帶原者會發展成肝硬化,而部分肝硬化病例又有生成肝細胞癌的危險性。日本Kiyosawa 等報告由輸血到診斷慢性C 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平均期間分別為10、21.2 年和29 年。
  C 型肝炎治療之目標,首要者為消除體內之病毒及完全抑制發炎,若上述目標不可得,則退而求其次能穩定病情,使其不再持續惡化。回顧早期有關干擾素對慢性C 型肝炎療效之文獻,約50%的病例於治療期間肝功能回復正常(完全反應),但僅有50%的完全反應病例於停藥六個月後仍維持正常之肝功能(持久反應)。現今建議之療程為每週三次皮下或肌肉注射300 萬單位的干擾素,期間為12 個月。但若經12 週(三個月)的治療而肝功能仍未見改善,則考慮停藥。對治療無效或復發的病例,有學者建議提高劑量或延長療程,但未有定論。歸納對干擾素反應較佳的因素如下:2 或3 型病毒,血清病毒濃度低,感染時間短,慢性肝炎而無肝硬化和病毒外套高度變異區(HVR-1)的高同質性等。此外亦有學者認為C型肝炎的自然病史相當漫長,治療與否對臨床病理演變的影響尚待釐清,因此建議只對有症狀且肝組織病理為慢性活動性肝炎(CAH)的病例加以治療。日本研究者更指出C 肝患者經干擾素治療後可減少肝癌的發生,但此點仍有待證實。
  因單獨使用干擾素只有10~20%的持久反應率,故而發展出以干擾素及Ribavirin 共同治療之合併療法,有40~50%的持久反應率。目前美國FDA 已核准此種合併治療可作為慢性C 型肝炎之第一線用藥。惟Ribavirin 在台灣尚未核准上市,其常見副作用為溶血性貧血,使尿酸及膽紅素值提高。一般而言,單獨使用干擾素治療,費用約為新台幣10 到20 萬元,若合併使用Ribavirin,則費用約為20 到40 萬,可謂甚為昂貴。
  可預見之未來,C 型肝炎這治療可能將朝向治療劑量療程面之設計,蛋白?抑制劑及螺旋?抑制劑之開發及長效干擾素研究之方向發展以克服並消滅HCV 對人類造成之危害。
諮詢專線:886-2-2826-4071#310 ∣ 傳真:886-2-2823-4326 ∣ 郵政劃撥帳號:19122421 ∣ eMail:ctmd01@gmail.com